前车之鉴———同样做大 两种结果
与其他行业一样,汽车企业都想做大做强,摆在眼前的有两条学习之路,一是依附之路,就是靠散件组装开始学习技术,但是只学不创,形成技术依赖,通过引进外资,以股权换资金,以市场换研发(即技术),以销售换品牌,以部分丧失自我换得重要的生产要素。比如韩国大宇集团,靠与通用合资获取技术、获得发展,成为韩国最大的汽车企业,但是因掌握不到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在金融危机后处境艰难,最后被通用并购。二是自我创新之路,也是靠散件组装开始学习技术,但是边学边创,逐步形成独立研发、自主创新的机制,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与品牌优势,最终打破国际技术垄断,走出一条自我发展与壮大的道路。如韩国现代集团,坚持独立研发路线,坚持自主学习,在研发上不受外企控制,最终获得了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世界级的汽车厂商。
同样做大,两种结果。这些经验、教训表明,汽车工业是依附者的羊肠小路,是创造者的康庄大道。因此,走开放之路,可以迅速做大;但要想做强,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自主创新———必须的选择 急迫的任务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汽车工业已经由小变大,生产能力天翻地覆。1978年我国汽车产量仅14.9万辆,世界排名第22位,而到了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728万辆,是1978年的49倍,世界排名第3位,2009年,在全球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特殊形势下,我国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我国汽车工业却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乘用车市场合资品牌占主导地位;自主品牌单车净利润远远低于跨国公司品牌;在中外合资公司,外方是技术提供方并掌控技术改进的控制权和市场选择权。可见,核心技术绝不是来自市场交换,而是来自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因此,中国汽车工业要由大国转变为强国,没有技术依赖的捷径可走,惟一的选择就是自主创新。
近几年来,虽然走自主创新之路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业的共识,但在具体做法上,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时刻牢记自主创新,大力度地推进自主创新。特别是一些大集团,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压力下,有时更重视合资产品的作用,并未把自主品牌的发展放在首位。一些自主品牌企业,忙于学习、借鉴国外技术,自主创新的力度有时也不够大。
抓住做强的重要机遇
目前,我国汽车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机遇期。因为有这样几个外部条件。
第一,消费进一步升级。人均GDP迈入2000美元后,是汽车需求启动、大规模进入家庭的阶段。从我国人均GDP数据来看,目前仍有26%的省份或地区人均GDP处于2000美元水平之下,29%的省份或地区刚刚进入2000美元的区域。我国平均千人乘用车保有量刚刚超过20辆,不仅远低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人均GDP较高国家的千人乘用车保有量,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国内乘用车市场仍处在较为低级的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家庭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重点从衣、食转向住、行,汽车消费的家庭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汽车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空间。
第二,交通设施的发展。道路等基础设施发展不足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构成直接制约。据统计,我国平均道路交通密度不仅远低于韩国、意大利、日本这样地域较小的国家,也显著低于美国这样疆域较为辽阔的国家。我国道路交通建设仍将继续发展。在区域内交通方面,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地区交通拥堵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汽车消费的增长,而国内广大二、三线地区以及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密度依然过低,这些地区来自道路的约束尚未显现,且二、三线地区目前的乘用车普及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提升空间很大,将成为未来乘用车需求新的增长点。
第三,放松行政管制。历史经验证明,行政管制过多,汽车工业就没有希望。当年汽车工业只允许发展“三大三小”,结果造成长期停滞不前。未来汽车工业要想做大做强,政府必须创造宽松的自由创新环境与发展环境。如果管制过多,就如同中国的应试教育,所有的学生都要按照一种模式发展,就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思想、有创造性的学生来。因此,应当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放松管制,允许汽车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胆试、大胆闯,在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当然,放松管制只是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督,任由企业违反市场规则搞不正当竞争。对于一些“超近道”的所谓“创新”,应当坚决杜绝。
第四,国家支持。汽车工业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日本是产业政策的发明国,实施产业政策的历史悠久,经验与教训颇多。为了振兴支柱产业,日本战后出台了五次力度极大的产业活力再生政策。从产业重组、技术引进、人才培育、振兴研发、投资抵税、加速折旧、产业补助、债务担保、银行贴息、信用保险等方面给予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大力支持,促进了日本汽车工业走向国际强国。我国近几年在支持支柱产业发展方面的战略思路日渐清晰,措施不断加强。去年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时我国及时出台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并取得良好效果,就是有力的例证。
要走“五独”之路
汽车工业要做大做强,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之外,还要靠自身的努力,要在积极吸取国外汽车同行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走独有品牌、独有资产、独有技术、独有产品、独有人才的“五独”之路。
一是形成独有品牌。我国汽车工业是生产能力大国,品牌小国。品牌是汽车工业的生命和立足之本。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至今最大的问题不是规模经济,也不是它的生产能力,而是还没有走出一条国产知名品牌之路。从极端意义上来理解,最没有竞争力的品牌也比没有品牌的竞争力要好。衡量我们汽车工业成功的标志,除了本土化率等等以外,关键在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品牌地位。没有品牌,汽车工业再大也谈不上强,有了知名品牌就是汽车工业又大又强的标志,品牌之路应该成为我们汽车工业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地。由于品牌实际上是一个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的体现,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体现,因此品牌的成功才最能代表一个企业的成功。目前的严峻现实是,我国汽车工业“长大了”,但却是“蓝眼睛,白皮肤”的洋人面孔多,“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品牌太少。汽车工业做大做强一定程度上是国外品牌的做大做强,并不等于国有品牌的汽车工业的做大做强。实践证明,没有自我品牌的汽车工业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我们的投资活动也好,我们的科研创新也好,核心都应该围绕创造中国汽车工业的知名品牌来做文章。从这个意义出发,对那些还比较弱小的品牌厂家,我们要积极地扶持它、发展它。
二是占有核心资产。独有品牌与核心资产是相联系的,否则它的品牌就不会被股东所认可。很难想像拥有品牌的投资者却不掌握知识产权等核心资产,在企业的发展中不具有决策权。反观中国一些大的汽车集团,规模不可谓不大,产值不可谓不高,但是核心资产掌握在外资手里。因此,未来要创立中国的汽车品牌,就要使汽车工业的核心资产掌握在中方手里。为此,就要使汽车工业的优质资产向民族资产为主导的汽车品牌企业转移、倾斜、集中,使这些品牌企业的核心资产得到壮大。如果我国的汽车工业不改变核心资产依赖外资的状况,就会使汽车产量上去了,市场打开了,但是大部分利润却让外资拿走了。因此,开发、控制和占有核心资产是我国汽车工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三是创造独有技术。汽车工业要做强,就要靠独有的关键技术来打造中国汽车的“芯”,比如先进的发动机等。拥有了关键技术,中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提升;反之,没有这样的关键技术,汽车工业就会处处受制于人,依赖于人。长期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在关键技术层面上处于国际竞争劣势,关键技术上低人一等,又忽视自主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为了发展,采取了市场向外资敞开,拿自己的市场换取技术,拿资产换取别人的资金的办法。实践证明,引投资容易引技术难,开放市场容易换取关键技术难。因此,未来汽车工业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是技术升级,占有了核心技术才会使汽车工业脊梁骨真正硬起来。要通过强化汽车工业行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逐步实现汽车工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化。
四是开发独有产品。从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大潮流来看,汽车工业的最大卖点已经不是那些高耗能、大排量的汽车,而是环保、节能、家庭适用型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有着无限光明的未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燃油税等政策的实施,大排量、豪华型的技术路线已经难以为继,适应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汽车工业就要独立自主开发出新产品,而不是简单模仿别人的产品。前不久国外汽车机构起诉我国三家汽车企业侵犯设计专利的事件说明,我国汽车工业走自我品牌的路是对的,但是这条路充满了艰辛与曲折,靠走捷径是无法开发出独有产品的。
最新展会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免责条款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免费注册 - 联系方式 | ||||||||
问题请通过在线提问反馈 | 在线客户QQ:105452034 | 收费会员及广告咨询电话13332201705 技术支持:辽宁衡骏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北制造网(东北地区唯一制造业网上平台)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1008091号 辽公网安备21021702000105 | ||||||||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浏览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