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使用过程,发现BUG通过在线问题提交由开发人员确定后,本站将会给予一个月广告展示机会!
 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市场分析  
  • 我国需加快科学仪器技术积累和市场转化步伐
  • 发表日期:[2013-04-24]

  • dbzz.net  近日,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闫增序看到中石油的一个订单,其中50台气相色谱仪器全是进口设备。他问中石油方面为什么不考虑使用国产仪器,对方告诉他,别的仪器或许可以将就,但这种仪器必须用国外产品。

      这个回答让闫增序感到颇为无奈。

      如何改变我国科学仪器研发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现状?如何应对日益增多的社会需求?近日,有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呼吁,必须加快科学仪器行业技术积累和市场转化步伐,让行业本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充分释放出来。

      质量不稳定
      
      2012年,我国科学仪器行业(12个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31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269亿元,同比增长23.4%,占行业总产值的31.9%;实现利润202.3亿元,同比增长22.34%,占全行业利润(604亿元)的33.4%。

      “2012年,科学仪器行业增长规模首次进入机械装备工业前三名,但就市场而言,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相比仍然处于劣势。”闫增序在4月19日举办的2013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说。

      国际仪器制造商??安捷伦科技化学分析集团新兴市场测量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李林也发现,有时候拿一台国产仪器作检测,各项指标与国外产品相比并不差,但换一台再测,指标就会出现很大差距。

      “国内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还有待提高。”李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保证自己承诺的质量指标都能够做到,这是国内企业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孙宇锋认为,产品的可靠性其实就是产品是否经久耐用,但这方面国产科学仪器还很匮乏。

      “产品质量不能只靠检测,国产仪器的很多质量问题都出在研发设计环节,可靠性应该通过设计赋予,并在生产中给予保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孙宇锋强调。

      “质量是用户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如果质量不过硬,价钱便宜用户也不敢用。”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杨松成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杨松成同时指出,对于一些重大国家、社会需求以及突发事件,科学仪器的响应能力还比较薄弱,研发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研发人员需要站在更高处来看市场、预测未来”。

      技术缺乏整合
      
      目前,我国科学仪器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占年销售额不到3%,而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占年销售额超过10%。

      一方面是研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好的技术成果市场效益不明显。很多仪器制造企业面临着既要生存又要创新的发展瓶颈,为了生存往往选择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对此,李林认为,国内企业应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生存、共同发展,“许多企业希望自己什么都有、什么都能做好,这是不现实的”。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史建国指出,国内科学仪器的研究成果不少,尤其是方法学研究与国外相比并不弱,但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产品,还存在瓶颈。

      成果转化难是中国科技界的顽疾,其中固然有体制问题,但也与科研人员的惯性思维不无关系。与会专家表示,企业研发人员往往倾向于跟着国外的研发趋势走,而对国内许多新的方法未必理解,或者捕捉不到这些信息,不知道国内的一些方法也可以转化应用并获得很好的效果。

      人才全面告急
      
      我国目前仪器制造人才数量与国外差距明显,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已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

      史建国说:“事实上,科学仪器企业的高端人才非常少,这个缺口应该超过30%。”

      除了高端人才短缺,综合应用型人才少、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也成为我国科学仪器行业“人才命题”亟待解决的内容。

      “中国科学仪器行业人才迫切需要通过自身培养与社会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人才告急的问题。”仪器信息网高级顾问刘文玉举例说,光学、电子、机械、精密仪器等硬件研发人才至少需要5年以上工作经验才能达到要求,而现实情况则是高校精密仪器院系在缩减,同时毕业生更倾向于进政府部门、金融机构。

      随着国内开放程度的加深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厂商将不断向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方向转移,国际竞争力有望获得持续提升。这些都对未来人才教育、培训、引进提出更高要求。

      “国产科学仪器的未来发展虽然荆棘满路、千头万绪,但提纲挈领的工作还在于人才,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庄松林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来源:中国科学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东北制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承诺,并不负任何及连带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联系时请说明在东北制造网上看到的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免责条款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免费注册 - 联系方式
问题请通过在线提问反馈 | 在线客户QQ:105452034 | 收费会员及广告咨询电话13332201705 技术支持:辽宁衡骏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北制造网(东北地区唯一制造业网上平台)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1008091号 辽公网安备21021702000105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浏览器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百强网站
诚信联盟
网络110
报警服务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