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使用过程,发现BUG通过在线问题提交由开发人员确定后,本站将会给予一个月广告展示机会!
 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市场分析  
  • 数据揭示中外零部件标准差距
  • 发表日期:[2010-05-11]

  • dbzz.net

        日前,参加2010北京国际车展的零部件展商陈绪丰,一早就来到了展台前,等候中国重汽总经理蔡东的到来。其实,身为隆中机械控股集团董事长的陈绪丰与蔡东交往已久,蔡东此次前来,一是看看隆中的产品,二是洽谈继续合作事宜。

        整车企业来谈合作,对零部件企业自然是件高兴的事。但令陈绪丰更兴奋的,却是最近将要发生的事情。瑞典的沃尔沃、印度的里南等跨国商用车公司将派人到隆中考察配套。

        “只要老外能到我那儿去,配套就基本没问题。因为我们有同国际品牌一样的承诺,价格又比他们低,为什么不用我们的呢。”陈绪丰之所以敢说如此的大话,是因为他的企业具有与国外同步的验证体系,这套体系保证其产品可达到国际标准。

        长期以来,中国零部件工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国人的痛。“零部件的自主忧局”、“零部件自主研发困局难解”等等新闻标题,已成为中国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的概括。在此背景下,人们希望越来越多像隆中这样的零部件企业出现的同时,也在解析问号,中国零部件工业到底如何才能做强?

        几年前,全球最大的自动调整臂生产商瑞典的哈代克斯,为了研究中国市场,曾拿中国制造的自动调整臂做测试,测试结果,可靠性仅为哈代克斯250万次的1/5。几年过去了,中国许多企业的标准还停留在目前的行业标准50万次基础上。50万次与250万次在质量上的差距是什么?

        从事自动调整臂和盘式制动器制造的陈绪丰告诉记者:“自动调整臂的50万次对公交车来说,意味着半年的使用寿命,如果达250万次试验标准,自动调整臂则可使用三年。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这种差距还体现在气压盘式制动器上,目前市场上国产的气压盘式制动器大多停留在50万次的可靠性试验上,而国外的气压盘式制动器标准与自动调整臂一样是250万次。”

        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大的差距?陈绪丰认为,行业无标准检测,企业没验证体系,导致了产品质量控制的难度,导致了技术无法升级。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装备部部长陈长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汽车零部件测试标准、测试手段和测试技术落后,已经给国内零部件制造业发展笼罩了一层阴影,制约着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陈绪丰对记者说:“要达到跨国公司要求的标准,企业要制定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为了让技术要求在产品上实实在在体现出来,试验项目要覆盖所有标准要求。比如,自动调整臂的试验包括调整力矩试验、回差检测试验、极限温度试验、防腐试验、疲劳耐久性试验、粉尘试验、静强度试验、动态试验。而做这些试验,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陈绪丰告诉记者,仅自动调整臂的台架检测线的投入就达80万欧元,这些试验设备基本上是24小时不停机地运转,全面测试产品的各项性能。

        其实,产品的验证体系不仅是把控质量标准,更重要的是与自主研发有很大关系。产品设计出来,能不能达到设计要求,这就要通过试验来验证,获取数据。如果存在缺陷,通过试验进行修正,如此反复,最终达到设计要求。

        陈绪丰告诉记者,2004年隆中就开始研制盘式制动器,用了4年时间的验证,才达到国外250万次的标准。24小时不停地试验,仅电费一个月就用去了一万多元。
        “用我的话说搞研发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我们制造的是汽车制动器,稍有疏忽就会酿成交通事故。”陈绪丰说。正因如此,不间断地验证调校,使陈绪丰作出了与欧洲制造商一样的承诺,两年或30万公里无故障,许多国内同行则是一年或8万公里无故障。

        表面上看,50万次与250万次只是个简单的数字概念,实际上200万次的差距体现的更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真实水平。事关安全的零部件标准尚且如此,那么其他零部件的标准又如何?如此下去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何谈做强。

        实际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很多跨国巨头都在想方设法消化产能。中国巨大的市场,正吸引着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建厂,威伯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中国的。威伯科亚太区总裁刘良表示,在中国建立制动器生产基地,标志着威伯科战略性地进驻中国日益增长的市场。

        竞争正在加剧,气压盘式制动器价格一路走低。跨国公司刚进入中国时,价格在1万多元,而现在跨国公司的价格仅有3000多元,比国内企业仅高出500元左右。一旦威伯科的气压盘式制动器投产,跨国公司很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资本和品牌优势进一步挤压中国企业。这就是现状,如果还不尽快提高我们的标准,本土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来源:汽车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东北制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承诺,并不负任何及连带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联系时请说明在东北制造网上看到的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免责条款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免费注册 - 联系方式
问题请通过在线提问反馈 | 在线客户QQ:105452034 | 收费会员及广告咨询电话13332201705 技术支持:辽宁衡骏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北制造网(东北地区唯一制造业网上平台)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1008091号 辽公网安备21021702000105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浏览器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百强网站
诚信联盟
网络110
报警服务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